揚州至淮安一線,大小湖泊連綿不斷,,而在江都的北部,更是五湖四蕩星羅棋布——邵伯湖,、艾菱湖,、荇絲湖、淥洋湖等,,對于這樣的一個個湖蕩,,古人形象地將它們比喻為“貫珠”。淥洋湖經關河,、淤溪河(老百姓稱玉溪河),,與小涇河以及高郵東部其他湖蕩相連,。如今經過筑圩墾殖,淥洋湖曾經的蘆葦,、荷藕,、菱角、蒲草被良田,、魚塘所代替,。這里還建起了濕地公園,林木繁盛,,有70多種鳥類,。
這里曾經一片汪洋
《江都鄉(xiāng)鎮(zhèn)史話》中有一首江都詩人杜明甫關于淥洋湖湖蕩的詩:“一望平湖水接天,星光漁火伴愁眠,。蕪灘蔓草憂寒歲,,老樹昏鴉嘆暮煙。”沒來淥洋湖之前,,聽說現(xiàn)在的淥洋湖早已不是白茫茫一片,,但在我的想象中,“淥洋”顧名思義,,這里必然還存在著一片廣大而清澈的水面,,無論大小,這里始終有一個湖的概念,。
沿著大運河東岸大堤(淮江公路),,一路向北,過邵伯,,在路邊便會看到“淥洋湖”的標志,,轉彎東進,便到了淥洋湖,。一路走來,,發(fā)現(xiàn)曾經的淥洋湖真的早已被棋盤星落一般的稻田、魚塘和層層的密林所覆蓋,,縱然四顧千回,,也想象不出,這里曾有著《甘棠小志》中所描述的“南北長十八華里,,東西闊十華里”的水蕩,,更不能想見當年淥洋湖中煙波浩渺、白浪騰飛,、風狂雨驟,、船冷水涼的情景。
踏上湖區(qū)邊沿的河堤,依稀可見這里地形如釜,,四周高、中間低,,在它的周圍有十幾公里的圩堤環(huán)繞,。張萬祥自小生活在淥洋湖周邊一帶,他可謂是淥洋湖的“活歷史”,。“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淥洋湖周圍是無人居住的沼澤荒灘。”張萬祥回憶,,鮮有人生活在這里,。雖然淥洋湖風景秀美,但是由于這里蒿荻遍布,,密不透風的水草叢,,也為不少人“鋌而走險,落草為匪”提供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
解放前,,淥洋湖一帶曾有一個出名的土匪頭子。雖然不曾見過他的模樣,,但在張萬祥記憶里,,當年凡是聽過他名聲的人無不要打個寒噤。“據(jù)說,,這個土匪是個瘸子,,人雖瘸,但是卻心狠手辣,。”張萬祥想了想說,,平日里他搶劫地方百姓,每到湖面風大,、水急,,船只翻船之際,他們就會蜂擁而出,。他們還在附近建了炮樓,,躲在里面,儼然一個小型的城堡,。遇到緊急情況時,,茂盛的蒿荻又給他們提供了隱蔽場所。“解放后,,這個土匪頭子被抓,,淥洋湖一帶終于太平了。”
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淥洋湖填湖造田,,1955年4月筑圩墾殖,,淥洋湖名存實亡。曾經的蘆葦,、荷藕,、菱角、蒲草被良田,、魚塘所代替,,六圩、泰安,、嘶馬等地的部分村民也來此定居,。由于“淥洋湖”比邵伯甘棠一帶低了約有1.5米,每到下大雨或是發(fā)大水的時節(jié),,這里曾經是汪洋一片,。“在淥洋湖村四周建有排灌站,現(xiàn)在每到大雨傾盆季節(jié),,排灌站就會將積水抽出,。”淥洋湖村副書記朱小華介紹。
古邗溝的重要通道
“這一帶有人居住,,并不是這幾十年的事情,。”張萬祥說,據(jù)說,,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祖先在此繁衍生息,開辟過這片土地,。當?shù)厝嗽牳篙厒冋f過,,在淥洋湖底曾有過一座城池“六羊城”,城池的消失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傳說城中有一個專門為官員放羊的小羊倌叫小竹青,,與雙目失明的老母親相依為命,。小竹青的孝行打動了一名老者,老者囑咐他,,如果有一天城門前的獅子眼睛發(fā)紅了,,你就要趕緊背著母親離開。后來獅子眼睛果然發(fā)紅,,小竹青按照老者的吩咐做了,,隨后只聽得轟隆隆一聲巨響,回頭一看,,只見‘六羊城’塵土飛揚,,水漫城池,,變成了淥洋湖。”
說起埋藏湖底的古城,,當?shù)厝苏f法不一,,有一種說法為,古代這兒有座陸陽城,,地殼的變化使得城池沉降為淥洋湖,。據(jù)稱有人曾經挖到過不少古井,但是這個古城究竟有多大,,有多少店鋪,有多少人家,,到底是什么年月沉入湖底的,,大家卻說不上來了。
“有沒有古城沒有人能說清楚,,不過前幾年我們在荷花池取土時,,曾在那一帶挖到了大量的木板。”朱小華曾親眼見過湖底挖出的木板,,“層層堆積了老高,,但是鏟土機剛碰了一下,木板一下子就塌了,,可能它已經腐敗不堪,。”
被淥洋湖吞沒的古城仍蒙著它神秘的面紗,但關乎淥洋湖,,歷史卻有著豐富的記載,。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提到古邗溝走向時說:“中瀆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今邵伯湖)、陸陽湖(今作淥洋湖,,位今江都,、高郵交界處)西。二湖東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間,,下注樊梁湖(今高郵湖)。”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淥洋湖,,曾是溝通江淮水上運道的重要一段。在數(shù)千年前,,人們若想從長江進入淮河,,需要“沿于江海,達于淮,、泗”,,由江先入海,循海岸線北上進入淮河入海口,,再溯淮而上達中原,,這樣的通道多有風濤。到了春秋末期,,吳國戰(zhàn)勝了其鄰國楚,、越,為北霸中原,,開邗溝則是關鍵性的工程,。吳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長江北岸曾屬古代邗國的地方筑城、開溝,,引江水北上通往淮河,,利用河湖連接成了一條水上通道,運送兵馬糧草,。1955年淥洋湖圍墾造田時,,曾從湖底發(fā)掘出春秋時期吳國的青銅兵器,似乎無論從歷史,,還是從湖底的寶物的客觀考證,,邗溝古道從淥洋湖穿過都是事實。現(xiàn)在淥洋湖的湖網中,,每一滴水似乎還攢著吳王北伐時浩蕩而過的聲響,,順水而去的,是淥洋湖豐厚的歷史積塵,。
“水上森林”入夢來
晚清詩人李伯通曾作長詩《雨過淥洋湖》,,其中有,“東風吹雨不肯住,,滿卷湖光撲煙樹,;水鳥群飛相往還,孤船破浪帆懸布”,;“湖心破浪堆白雪,,在船顛倒欲傾葉;擁被還嫌水氣涼,,敲蓬猛聽雨聲遽,;須臾湖盡村樹叢,一笑收帆向戚墅”,。
航船經風雨的時代恍然過去,,船在淥洋湖一帶早已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了。建國初期淥洋湖的圍湖造田,,這里變成農場和水產養(yǎng)殖地,。林間小道一直深入到湖區(qū)腹地,,周圍成片的樹林,這里已經建起了淥洋湖濕地公園,。
在我的印象中,,濕地總讓人生發(fā)關于柔美的想象,淥洋湖的濕地在柔美的外表下,,有著鋼鐵般的身軀?,F(xiàn)在的淥洋湖濕地種上了成片的意楊、池杉等等,,這些促使生態(tài)多樣化的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野趣天成的淥洋湖,,現(xiàn)在是鳥類的天堂,,包括濕地鳥類、森林鳥類,,朱小華說,中國鳥類協(xié)會的專家曾考察了林區(qū),,確認林區(qū)內野生動物有野兔,、野雞、蛇類,、獾類,、鼬類等,鳥類有70多種,,其中屬于國家保護的珍貴鳥類就有10多種,。
在林間輕輕吆喝一聲,成群的鳥兒魚貫飛出,。湖邊常有一行白鷺飛過,,似乎杜甫筆下“一行白鷺上青天”在這里是司空見慣的場景。“若是清晨或是傍晚時分,,鳥類出巢和歸巢的時節(jié),,這樣的場面更是壯觀。”朱小華說,。
濕地內的“水上森林”是淥洋湖別樣的風情,,株株池杉佇立,綠葉蔽天,,疏瘦有韻,;樹下,碧水盈盈,,挺拔的樹干在水中留下美麗的倒影,。四面環(huán)水,,林中有水,水中有林,;林間鳥翔,,水下魚游,葳蕤蔥郁的杉林,,宛如一幀綠色的油畫鋪展,。淺水處有幾只小船停留,想必坐著這樣的行船在池杉林中穿梭,,必然有一種“樹在水中長,,船在林中游,鳥在枝頭鳴,,人在畫中行”的感受,。抬眼望去,在池杉林內,,似乎有白鷺掠過,,夏日蟬鳴時遠時近不絕于耳。
想那吳王夫差御舟逐波,,千船隨扈,,穿越這一片水域時,也不曾料想到,,滄海桑田,,曾經的煙波浩渺變成了眼前的蔚為大觀的如陰樹林。
淥洋湖風物變遷史
史料記載,,數(shù)千年前,,淥洋湖河湖澄碧,水土肥沃,,因此水生植物十分豐富,,湖灘上盛產蘆葦和蒲草,夏日好似一片綠色海洋,。湖區(qū)還有大量的荷藕,、菱角、芡實,、蔞蒿等水生植物,。隨著圍湖造田,水道改造,,這些水生植物在淥洋湖的水系內已鮮能看到,。如今的淥洋湖上卻是白鷺翩飛,鴨兒肥美,。河道縱橫,,水草豐美,,讓這里的蛋鴨養(yǎng)殖業(yè)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淥洋湖的咸鴨蛋,、皮蛋代替了菱角,、芡實遠銷國內外。
在湖區(qū),,成千上萬只戲水的鴨子映入眼簾,,仔細聽聽,還有不少鴨子穿過圩堤,,躲到了對岸的意楊林內避暑納涼,。朱小華說,淥洋湖湖區(qū)已經建成了魚禽共養(yǎng),、鴨場,、苗鵝生產、炕鴨鵝,、蛋品加工等基地,。在淥洋湖養(yǎng)殖場,71歲的華攀金已經養(yǎng)了三年的鴨子了,,他告訴我們:“年紀大了,,給村里打工,養(yǎng)上幾千只鴨子,,一年到頭能苦不少錢,。”苗鴨集體管理,、飼料統(tǒng)一配送,、村里有專門的技術員指導,“養(yǎng)得好的農戶,,一年能賺到兩萬塊錢,。”朱小華說,對于年紀大了已經無法打工賺錢的農戶來說,,給集體打工養(yǎng)鴨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這樣的蛋鴨,在淥洋湖有10萬只左右,。
淥洋湖地理
淥洋湖總面積15.3平方公里,,地形如釜,四周高,、中間低,,周圍有16.5公里的圩堤環(huán)抱。這里水資源豐富,,村村有魚池,,整個魚池面積有300多畝,,水產養(yǎng)殖場的面積達1300畝。1976年秋天,,省,、市、縣土壤和林木專家對淥洋湖荒灘進行了綜合論證,,認為這里雖然是荒灘,,但水生、陸生動植物極為豐富,,如果植以茂盛的林木,,這里將成為鳥類、野生動物棲息,、繁殖的良好場所,,成為荒灘上的綠色銀行。
信息來源:www.kixlkop.cn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