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香”與“陸稿薦”,“菜根香”是揚州的“中華餐飲老字號”,以“揚州炒飯”蜚聲中外,,“陸稿薦”是蘇州的百年老店,,以“醬汁肉”名揚姑蘇,兩個店名的由來,各有著不同的說法,,事實上,,它們都與清乾隆年間的名臣方觀承在寶應(yīng)的一則軼事有關(guān),。
方觀承(1698~1768),,字遐谷,安徽桐城人,,官至直隸總督,,加太子太保,為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卒謚恪敏,。就是這樣一位極盡生榮死哀的大人物,在年輕時卻有一段苦難的經(jīng)歷,??滴跷迨辏?713),其祖父方登嶧,、父親方式濟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的牽連,,并戍黑龍江,當(dāng)時方觀承才十六歲,,不得不與其兄方觀永寄身南京清涼山寺,,靠僧人接濟為生。因思念父祖,,兄弟二人每年徒步前往黑龍江,,直到祖、父先后身故,,竟往返了七趟,,其間千山萬水,常常是日行百里不著一餐,。祖,、父相繼在黑龍江病故之后,貧困之極的方觀承流落京城,,在東華門外靠測字為生,。
據(jù)清嘉,、道年間寶應(yīng)名儒朱彬《游道堂集》記載,,有一次,方觀承由家鄉(xiāng)桐城入都,,繞道寶應(yīng),,想求得嫁給寶應(yīng)喬家的姐姐接濟。寶應(yīng)喬家是豪門大族,,其私家園林縱棹園與如皋冒辟疆的水繪園相媲美,。縱棹園的主人喬萊曾經(jīng)中康熙鴻博科一等第五,與當(dāng)時的名士如朱彝尊,、潘耒等相往來,,極一時之盛。當(dāng)時喬萊雖已去世,,但其子孫于詞翰丹青均能繼承先人的風(fēng)范和聲譽,,而且富厚為一邑之冠。方觀承來到寶應(yīng)時,,幾乎沒有什么行李,,身上穿的破袍子露出了棉絮,一片一片的,,就像蝴蝶在飛來飛去,,鞋子破得連腳后跟都露了出來,滿臉塵垢,,看上去黑黧黧的,,真正就跟乞丐差不多。到了喬家府第的門前,,只見屋宇森嚴(yán),,門兩傍的仆人佇立如鵠,方觀承在門口徘徊了兩個多小時,,既害怕讓姐姐面子上難看,,又不想遭到喬家仆人們的白眼,最終還是沒有進(jìn)門就離開了,。當(dāng)時正是隆冬,,已經(jīng)快要過年了,方觀承又饑又凍,,身上一分錢又沒有,,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就這樣不覺來到了蘆家巷口賣肉攤子對面,。只見賣肉人肉賣得很好卻不太會記賬,,抓住筆就跟抓住椽子一樣,又害怕忙中出錯,,慎之又慎才敢落筆,,方觀承不禁笑了出來。賣肉人也知道是笑自己不會記賬,,就請方觀承幫他記賬,,并且說你要真會記賬,我就請你喝酒吃飯,。方觀承也不推辭,,就站在肉案子旁邊,每次肉剛賣出去賬就記好了。賣肉人非常欽佩,,說:沒想到筆比刀還快,。收攤后,賣肉人立即將方觀承請到家里,,好酒好食招待,,并且讓方觀承就住在自己家里。因為怕方觀承夜里嫌冷,,不僅為方觀承加被子,,還為他加鋪“稿薦”(即稻草編成的床墊子)。第二天,,方觀承繼續(xù)隨同賣肉,,中午則與賣肉人一起回家,就這樣過了五天,,已是除夕,,賣肉人家里對方觀承像家里人一樣看待。賣肉人老夫妻倆只有一個女兒,,已經(jīng)到了出嫁的年齡,,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方觀承起床發(fā)現(xiàn)床邊放著新做的藍(lán)布棉袍,,還有新鞋子,、新襪子、新帽子,,而方觀承原來的破衣裳也被縫補得整整齊齊,。女孩子說這是為了酬謝你,請不要嫌微不足道,。方觀承感謝后,,便穿上了新衣服。又過了五天,,方觀承想向賣肉人辭行,,賣肉人說:我已經(jīng)考慮過了,你一定不是一直貧賤下去的人,,我不敢把你長時間圈在這里混日子,,我們這里元宵節(jié)很熱鬧,你沒見過,,過了節(jié)你再走也不遲,。于是方觀承又留了十多天,,臨走的時候,,賣肉人又送銅錢幾千文,為方觀承壯行,方觀承非常感動,。方觀承北上后,,開始還有通信往來,后來因為得到平郡王福彭賞識,,隨同福彭率師討伐準(zhǔn)噶爾,,音訊就少了下來。等到班師還朝被授為內(nèi)閣中書,,方觀承派專人來尋找,,賣肉人夫婦已去世很久了,女兒也不知嫁往何處,,方觀承為此遺恨終身,。
這一則軼事與蘇州“陸稿薦”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傳說“陸稿薦”初創(chuàng),,是康熙時一家普通的肉鋪,,店主陸某將店設(shè)在蘇州崇真宮橋旁,專營生,、熟肉,。有一年的冬天,陸家老夫妻倆收留過一個乞丐,,乞丐走后留下了一條“稿薦”,,每次煮肉時抽一根“稿薦”中的稻草,燒出來的肉就會異香撲鼻,,后來就將肉店的牌號改名為“陸稿薦”,。這個傳說很有可能就是方觀承軼事的隱諱版。也許賣肉人的女兒后來嫁給了陸家,,但卻一直保存著為方觀承鋪過的那條“稿薦”,,卻又不欲為人所知曉,于是方觀承在寶應(yīng)的軼事就化成了蘇州“陸稿薦”的傳說,。
更妙的是這則軼事還有下文,。方觀承顯貴以后,他姐姐的兒子去看他,,方觀承留外甥吃飯,,桌上只有一個菜是菜根,飯也是只脫去谷皮的粗米,。喬家外甥舉著筷子咽不下去,,而方觀承卻狼吞虎咽,好像菜,、飯都極為甘美,??吹酵馍圆幌氯ィ接^承就給他講了自己的故事,,上文說方觀承因為找不到賣肉人的女兒而遺恨終身,,就是這一次方本人所講。最后方觀承勉勵自己的外甥說:一個人不能先吃苦,,想要有大的作為,,怎么能做到呢!
這一個情節(jié)可能就是“菜根香”的來源,。關(guān)于“菜根香”的由來,,通常的說法是清末民初一位李姓廚師,在揚州新勝街開了一家小吃店,,中午供應(yīng)客飯只一菜一湯,,經(jīng)濟實惠。店主請揚州名流取清代詩人王士禛“五載歸來飽鄉(xiāng)味,,不曾辜負(fù)菜根香”句中“菜根香”三字為名,。這一說法牽強附會之處甚多,試想一個只供應(yīng)一菜一湯的小吃店,,怎能請到名流取出如此大雅之名,。比較合理的是,方觀承的喬家外甥回到寶應(yīng)后,,方觀承吃菜根的故事很快便流傳開來,,直到民國年間,周恩來總理表哥陳式周在《此登臨樓筆記》中,,還根據(jù)朱彬《游道堂集》的記載轉(zhuǎn)述了這則軼事,。因此店主將只供應(yīng)一菜一湯的小吃店命名為“菜根香”是毫不奇怪的,而稍具規(guī)模后,,因一菜一湯太過簡陋,,便又在飯上做起了文章,于是粗米飯逐漸演變?yōu)榈俺达垼〒P州炒飯),,再后來,,原來的淵源逐漸湮沒,則又引王士禛詩句以增加“文化氣息”,。
這樣看來,,無論是在蘇州的陸姓人家,還是在揚州的李姓廚師,,恐怕都是寶應(yīng)人呢,。民國年間,寶應(yīng)于佩云從蘇州“陸稿薦”學(xué)得手藝,,于1919年回寶創(chuàng)辦“陸稿薦”鹵菜店,,現(xiàn)寶應(yīng)也有“菜根香”飯店,,又誰知這兩個品牌與寶應(yīng)竟有如此深的淵源呢?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
www.kixlko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