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都——揚州地方名勝古跡
發(fā)布時間:2010-7-9 9:30:02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13227 【字體:
大 中 小】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江都老城區(qū)南端。由樞紐工程北望,,廣袤的蘇北平原河網(wǎng)密布,,稻菽千重,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但在歷史上,,這里又是個易旱易澇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發(fā)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guān)懷下,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終于在1961年12月?lián)]開了第一鍬土,。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shè)歷時16年,。第一抽水機站在1963年4月勝利完成,接著又投資1.7億元興建了二,、三,、四站及其配套工程。到1977年3月,,一個擁有遠東最大排灌能力,,能 灌、能排,、能發(fā)電,、能航運的綜合水利樞紐在世界東方巍然出現(xiàn),這是我國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第一站,。全站共擁有33臺機組,,總功率為49800千瓦,每秒鐘可提引江水473噸,,自引江水550噸,。一小時抽水量可供40500畝田插秧。一天一夜的抽水量,,如果注入寬深1米的水渠,,可以繞地球一周。引江閘雄偉壯麗,。門前,,朱穆之同志題寫的“江都水利樞紐工程”8個渾厚有力的金色大字熠熠發(fā)光。入門,,沿坦蕩大道南行,,頭頂綠蔭遮蔽,身旁碧水滔滔,,不遠便可見4座龐大的抽水機站,,由西向東,呈“一”字形巍然矗立,。那相當(dāng)于10層樓高的灰白色建筑與綠樹,、碧波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佇立在站體之巔,,憑欄遠眺,。南面,萬里長江,,波濤滾滾,;北面,高樓林立,,縱橫的大街車水馬龍,,一片繁華;東西兩側(cè),,滔滔汩汩的通揚運河,、芒稻河,如白色的莽帶飄落在百里田疇,。四座泵站中的第四站是功率最大的一站,,其工效遠遠超過了以前建成的三個站。站房控制室內(nèi),,一溜排列著7臺3000千瓦的巨型電機,。沿梯盤旋而下,來到底層,,即使是盛夏,,也覺涼氣襲人,這已是水下10多米的深處了,。這里有一臺臺龐大的機泵,,每臺泵的直徑達3米以上。置身于抽水機站的心臟,,耳邊沒有想像中的電機轟鳴,,只見工作人員有的在操作臺撳按電鈕,有的在巡視巨型機泵運轉(zhuǎn),,一切都那樣井然有序,。只有站立在出水口時,才見巨型水泵吐出的漩水如亂云翻滾,、野馬脫韁、惡龍鬧海,,奔流直瀉,,其氣勢令人驚心動魄。正是這種神威,,使往日被稱為桀傲不馴的4條巨龍——入江4條淮水,,被死死地扼制在4站的“巨手”之下,江淮兩川從此跨流域互調(diào),,并通過8級提水站,,將水直送徐淮地區(qū)和洪澤湖畔的安徽毗鄰地區(qū),直接灌溉360多萬畝農(nóng)田。1978年徐淮地區(qū)嚴重缺水,,4站往北輸送近60億噸長江水,,有效解決了三麥冬灌、水稻培植和工業(yè),、交通及人民生活用水,,把過去那種“江水望不到,淮水不可靠”的哀嘆拋到了九霄云外,。1994年大旱之年,,仍使偌大的蘇北倉滿囤盈。1991年百年未遇的大澇中,,4站共倒排洪水達27億立方米,,有效地緩解了蘇北的災(zāi)情,避免了1931年水漫澤國,、餓殍遍野的歷史悲劇的重演,。百萬水鄉(xiāng)人民由衷地發(fā)出“一個甲子兩重天”的感慨。在排灌的淡季,,利用淮河余水發(fā)電3千千瓦,,將強大的電流輸進電網(wǎng),給遠近的工廠,、農(nóng)村送去一片光明,,顯示出巨大的綜合效益……如果說引江站體是一個能令江水倒流的巨人,是壯美的,,那簇擁這壯美站體的則是另一番秀美的景色,。進入站區(qū),沿人行道兩旁植有龍柏,、雪松,、銀杏。路旁高大的雪松,,盤旋曲折的虬枝,,厚厚實實的針葉,莊重雍容,。河岸,,垂柳與桃樹間植成行。陽春三月,,步入其間,,真有“沾衣欲濕桃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的美感,。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是江都人民的瑰寶,,是江淮大地的驕傲,,引江以她特有的英姿,吸引了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友人前來參觀,,其中包括一些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黨領(lǐng)袖,。一位外國總統(tǒng)參觀后說:“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達,,起步首先在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農(nóng)業(yè)又離不開水利,。中國在這方面做得太好了,。”
1991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陪同朝鮮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一行來到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參觀,;2000年4月16日,,國務(wù)院總理朱镕基視察了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如今“南水北調(diào)”的東線規(guī)劃,,即從江都引水,,通過13級抽水臺階和黃河河底隧道,將長江之水引到天津及河北地區(qū),,每年調(diào)水150億立方米,。信息來源:www.kixlkop.cn
大圣寺:古大圣寺,唐高宗時初建,,明朝續(xù)修,,康熙三十五年重修,解放前夕毀壞,。1993年11月,,江都縣人民政府將金龍四大王廟改為大圣寺。1999年5月1日,,大圣寺舉行了佛像開光暨祖永住持升坐儀式,,揚州市佛教協(xié)會贈送“蓮花觀世音”(中堂)。著名高僧雪松法師撰聯(lián)并書:“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國內(nèi)許多寺廟派員參加,雪松法師主持開光,。
如今,古剎大圣寺的修葺工作基本完成,。該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南側(cè)廊房等。山門寺匾,,由全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茗山大法師題寫,。入山門,,中供一尊裝金彌勒佛,背后供護法韋馱,,兩側(cè)供四大天王,,丹墀正中置香爐寶鼎,三層十八角,,鐵鈴垂懸,,清風(fēng)吹拂,發(fā)出珮環(huán)之聲,。大雄寶殿,高大宏敞,氣勢巍然,。中供釋迦牟尼大佛,左供阿難,右供迦葉;大殿兩側(cè)(南北)分供十八羅漢、哼哈二將,,大殿兩柱楹聯(lián)分懸:“大澤泱泱龍潛于斯因妙境,,圣民濟濟川流到此匯真源。”釋迦佛身后,,朝東的是觀音大士站在鰲頭之上的塑像,。身后為設(shè)計嚴謹?shù)奈宀誓嗨埽写蠛?、波濤,、仙山峻嶺、龍宮仙闕,、猴王洞府,,以及不可勝數(shù)的大小佛像,雕刻細膩,,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后殿供佛多尊,,有門通外,,門上嵌“金龍四大王廟”匾額,尚存舊廟風(fēng)格,。寺內(nèi)有一尊國內(nèi)罕見的大型漢白玉臥佛,,重18噸、長6米,,材質(zhì)精良,,潔白如瑩,造型優(yōu)美,,雕刻精湛,,為雪松法師委托徒孫新加坡人乘精舍住持覺眾捐贈。
開元寺:座落于大橋鎮(zhèn),,因建于唐玄宗開元年間故得名,。寺名由大書法家李邕題寫,。寺由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南樓等組成,高大宏偉,、凝重端莊,。大詩人劉長卿、盧綸,、羅隱等曾登臨賦詩抒懷:“過雨開樓看晚虹,,白云相逐水相通”(盧綸);“空堂來霜氣,,永夜清明燈”(劉長卿),;“江蹙海門帆散去,地吞淮口樹相依”(羅隱),。這些絕妙詩句,,勾勒出長江岸邊古寺的優(yōu)美景色。開元寺于清順治十八年遷移至鎮(zhèn)西三豐村,,寺貌依舊,。1958年寺廢圮。1994年開始,,重新興建山門,、三圣殿、客堂,、齋堂等,。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由揚州建筑設(shè)計院設(shè)計,,大殿的彩繪由我國著名彩畫大師,、北京故宮博物院馬田老先生主持設(shè)計。大雄寶殿為歇山復(fù)檐,,翹角飛檐,,高大雄偉。寺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大佛像等,,佛身高大,,氣魄非凡。整個大雄寶殿,,構(gòu)造精良,,絢麗多姿,體現(xiàn)了江都“當(dāng)代魯班”的技藝,是江都的建筑杰作,。2000年大雄寶殿竣工,,當(dāng)年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國內(nèi)外名僧佳賓云集,,盛況空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贈書,,茗山法師題寫寺匾,,雪松法師撰寫楹聯(lián):“圣教東來金人應(yīng)夢,開元重建政策英明,。”開元寺座落鄉(xiāng)野,,近飲江水,綠樹相襯,,雄雌銀杏分植寺后,,華蓋翠頂,成為典型的濱江田園寺院,。每逢五月十八日廟會,,開元寺香煙繚繞,禮佛敬香者絡(luò)繹不絕,,是江都宗教旅游文化的一大景觀,。信息來源:www.kixlkop.cn
真如寺:真如寺又叫真武廟 真如寺又叫真武廟,座落于小紀鎮(zhèn),,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真如寺,初名地藏庵,,始為道場,,建于唐,后荒廢,。明弘治八年重建,,有前殿、大殿,、藏經(jīng)樓(兩層),,采用宋代的建筑風(fēng)格。歷盡滄桑,,至1949年,,真如寺僅存一大殿。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省,、市兩級人民政府的文化部門曾數(shù)次對真如寺進行修葺,使古廟煥然一新,。真如寺大殿坐北朝南,,殿門左右各 置石燈籠一座,。大殿總面積139.4平方米,高9余米,。正背兩端飾有龍形吻,,巨大的斗拱將戧背角端高高托起,內(nèi)梁柱,、枋用料考究,。真如寺氣勢宏偉,古樸端莊,,重檐間懸趙樸初題寫的“大雄寶殿”匾,, 大殿內(nèi)正中供釋迦牟尼大佛像,左供阿難,,右供迦葉,,東西供十八羅漢。正殿柱懸楹聯(lián)由心澄撰寫并題書:“真實智真諦行三界四生知定慧,,如是觀如來法千賢萬圣仰高明,。”每至香期或廟會,真如寺香煙繚繞,,禮佛信士朝拜如云,,摩肩接踵,為水鄉(xiāng)增添了一道民俗風(fēng)景 ,。
斗野亭:斗野亭位于邵伯,, 始建于宋熙寧二年(1069年),因亭的位置“于天文屬斗分野”而得名,,斗野亭雄踞高丘,,面臨邵伯湖,憑眺湖光浩渺,,遠觀帆影點點,,近看田家炊煙,都有無窮的樂趣,。數(shù)百年來,,斗野亭引動了諸多文人墨客來此觀景賦詩,尤以北宋年間的文人來得最為集中,,名聲最顯,,而且來必寫詩,詩必絕妙,。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他與東坡并稱“蘇黃”,他的和詩是《和孫莘老題邵伯斗野亭》,稱贊老師的詩“蘇州來賦詩,,句與秋氣清”,。他也是秋天來的,所以筆下的景色比較蕭瑟,,“籟簫吹木末,,浪波沸庖烹”,“霜清見魚行”,,“白鷗遠飛回”,。當(dāng)然景是寓情的,他也屢遭排擠,,所以最后也發(fā)出了“佳人歸何時”的感嘆。這“佳人”即指孫覺,,他在朝廷中也難立足,,所以黃庭堅關(guān)切地勸他也解甲歸田,擺脫榮華富貴,。秦觀也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在文學(xué)史上以詞著稱。蘇詞豪放,,秦詞婉約,,兩者互為詞壇犄角之勢。他的《和孫莘老題邵伯斗野亭》寫作亦在秋天,,他的詩長于寫景,,近景“菱荷枯折盡,積水寒更清”,,“村墟翳茅竹,,孤煙起晨烹”;遠景“北眺桑梓(高郵)國,,悠然白云生,。南望古邗溝,滄波帶蕪城(揚州)”,。一次看不夠,,還想春天再來:“何時復(fù)來游,春風(fēng)發(fā)鮮榮,。”其后,,蘇門四學(xué)士中的張耒又來此寫了《和孫莘老題邵伯斗野亭》。晁補之雖未和孫莘老,,但也寫過《視邵伯埭新堤》三首,。其后還有北宋詩人張舜民也寫過《和孫莘老題邵伯斗野亭》,南宋詩人尤袤等又來此作過詩。2001年秋,,邵伯鎮(zhèn)政府投巨資,,擇址在京杭運河與古邗溝交匯處,新建斗野亭園,。主亭飛檐翹角,,古樸典雅,亭內(nèi)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大書法家字跡鐫七賢詩碑于壁,。周邊有亭,、長廊,東有假山聳立,,北置鐵牛臥蹲,,臨水為雕石欄桿。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玲瓏精致的建筑藝術(shù)風(fēng)格,,名詩名墨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為海內(nèi)少有,可與聞名全國的北京陶然亭,、徐州放鶴亭,、滁州醉翁亭、陜西喜雨亭四大名亭相媲美,。游者入園,,既可觀賞七賢詩作和四大書法家墨寶,又可飽覽運河風(fēng)光,,是邵伯目前最佳景點,。
仙女廟:江都城區(qū)舊名仙女廟,其來歷與東陵圣母廟帶發(fā)修行的杜,、康二位女道士有關(guān),。這里最早叫蔡家莊。傳說東漢時的一年,,天降大災(zāi),,東海一條黑龍來這里興妖作怪。其時,,大雨傾盆,,河水滔滔,大水淹沒了莊稼,、房屋,,百姓苦不堪言,。偏偏瘟神又至,全莊人上吐下瀉,,奄奄一息,。危急關(guān)頭,天空飛來一條白龍,,昂首向黑龍殺去,。經(jīng)過幾個時辰的搏斗,黑龍敗下陣去,,狼狽而逃,。空中云消霧散,,大水向長江退去,。此時,天邊又飛來一只黃鶴,,口銜藥草飄落而下,。不一會兒,白龍和黃鶴都不見了,,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兩位道姑打扮的女子。原來她們就是東陵圣母廟(東陵為我市宜陵古稱)里的女道士杜姜和康紫霞,。兩位姑娘用草藥熬湯,,送到每家每戶,使全莊人轉(zhuǎn)危為安,。后來兩位姑娘化作兩條白龍騰空而起,,駕著彩云飄然逝去。人們?yōu)楦兄x她們的恩德,,就在河邊建了一座廟,,祀奉二位仙女。后來,,蔡家莊也就被“仙女廟”名稱代替,。仙女廟的來歷史書中記載頗多?!逗鬂h書·郡國志》中關(guān)于廣陵郡東陵亭(今宜陵)有這樣一段記載:“女子杜姜,,左道通神,縣以為妖,,閉獄桎梏,,卒變形,莫知所終,,以狀上,,因以其地立廟,,號曰東陵圣母。”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又載:“揚州東陵圣母廟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圣母多年,,一旦白日飛升,化為白龍而去,。”按此說法,,康紫霞身為東陵圣母廟主,侍奉圣母杜姜多年,,不無有“素著靈異”的附會之說,,死后被人尊為仙女并“立廟祀之”是完全可能的。據(jù)記載,,仙女廟在東陵圣母廟以西二十多里處,,其正殿上確也供一牌位,題為杜康二女,,所以一般認為仙女廟所祀的仙女為杜姜和康紫霞,。仙女廟始建于宋代,廟址在江都鎮(zhèn)區(qū)的通揚河段北面,,清代咸豐年間重建的廟宇最為宏偉,,有前殿、中殿,、后殿,。前殿正門石額以白礬石為材,高約2米,,寬約0.7米,,鐫刻“敕封古仙女廟”正楷大字。“敕封”二字為紅,,其余為藍,,周邊有龍紋淺刻。中殿的吊籃中放著皇帝敕封的文書,。后殿即為仙女娘娘殿,,殿中有香案,水磨青磚的神臺上木神龕精雕細刻,,內(nèi)立兩仙女塑像,。東墻嵌有記載廟史的石碑一方。但到了晚清時,,該廟僅留下文人墨客抒發(fā)“黍離”之感的詩文了,。
邵伯湖:邵伯湖又名棠湖,古屬三十六陂,,素有“三十六陂帆落盡,,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稱,。浩渺無際的邵伯湖是邵伯自然風(fēng)光絕佳處,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洗禮,,愈顯風(fēng)姿綽約,。如今,兩岸綠樹成蔭,,郁郁蔥蔥,,好似綠色的長龍,盤繞著清澈的湖水,;隋堤邊,,大樹下,那接待游人的大廳和別具一格的小木屋,,錯落有致的點綴于綠樹叢中,;臨湖遠眺,煙波浩渺,,魚帆點點,,一望無際。泛舟水上,,垂釣湖畔,,吃湖鮮,觀民舞,、聽民歌,、賞民樂,置身于大自然中,,頓覺心曠神怡。明代趙鶴《過邵伯湖》詩云:“湖口人家住處幽,,桃花蹊下晚驅(qū)牛,。水耕誰信為農(nóng)苦,春望何妨作客游,。落日波聲侵短竹,,平沙風(fēng)色帶眠鷗。送行最愛長堤柳,,直到官河綠未休,。”邵伯湖湖水清冽,水草豐美,,盛產(chǎn)鳊,、白、鯉,、桂等魚種及銀魚,、螃蟹,、青蝦、蚌螺等水產(chǎn),,還有“運河三寶”之一“邵伯菱”和當(dāng)今聲名鵲起的“邵伯龍蝦”,。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jīng)邵伯時就品嘗過“邵伯菱”,曾吟有“涉江采菱發(fā)陽阿”的詩句,。信息來源:www.kixlkop.cn
邵伯鐵牛:清朝康熙年間,,淮河水災(zāi),邵伯鎮(zhèn)南更樓決堤,,決口長達180米,,水深13米多,康熙皇帝見到奏章,,大為震驚,,責(zé)令漕河總督張鵬翮迅速堵塞決口。因決口太深,,一時難堵,,故避開決口,開越河一道,,自倉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廟接運河,,又筑南北二壩??滴跛氖?,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處共設(shè)置了十二只動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雞”,,安放于水勢要沖,,以祁鎮(zhèn)水。如今“雞飛虎跑”,,只剩下幾只鐵牛散落于河堤上,,邵伯鐵牛便是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只。邵伯鐵牛長1.98米,,高1.10米,,腹空,橫臥在厚約10公分的聯(lián)體鐵座上鑄工精細,,造型生動,,重約2噸。咸豐二年《甘棠小志》作者董恂,,奉命督運楚南漕糧路過邵伯,,見邵伯鐵犀尚完整,獨無銘,,特補撰曰:“淮水北來何泱泱,,長堤如虹固金湯,。冶鐵作犀鎮(zhèn)甘棠,以坤坎柔克剛,。容民畜眾保無疆,,億萬千年頌平康”。
江都三古鎮(zhèn):江都鎮(zhèn)龍川街是一條古老的街道,。街道呈東西向,,長達三華里,由一條線上的東,、中,、西三段街道組成。路面以條石鋪就,,下有污水排放道,。龍川街在歷史上是條繁華的街道。龍川街上各種店鋪經(jīng)營的土特產(chǎn)名聲遠揚,。龍川街有眾多古跡,。邵伯老街是條石街,地處運河大堤東側(cè)?,F(xiàn)在的邵伯條石街南北長約1500米,,寬2米余,有“彎彎曲曲一條巷,、從南到北三里長”之稱,。古運河曾是黃金水道,因此條石街也曾是熱鬧非凡,。大橋鎮(zhèn)是古鎮(zhèn),,古名白沙。1987年12月,,大橋鎮(zhèn)疏浚大石橋河時,,在楊墅村南偏西約110米河邊處出土了唐代窯藏銀器,足見大橋鎮(zhèn)的歷史悠久,。在南后街至今還保存著清咸豐年間某鹽商在此建筑的楠木廳住宅。信息來源:www.kixlkop.cn
仙女公園:“園之美,,萃于山水,;園之妙,藏于堂奧,;園之曲,,若斷若續(xù),園之深,,宜冬宜春,。”一位江都文人用了28個字,,道出了仙女公園迥異他園之處。該園建于1985年,,園不大,,占地不過十幾畝,但布局之妙,,景色之美,,令人久久難忘。園址在芒稻河?xùn)|岸,,七閘橋東堍,,依水傍堤。西面,,古芒稻河綠水縈回,,波光粼粼;南側(cè),,七閘大橋橫跨芒稻河兩岸,,如彩虹臥波。 仙女公園門前設(shè)石牌坊,,渾厚古樸,,以淺紅色剁斧石建成,四柱皆取華表形制,,云紋纏繞,。正面坊額“龍川勝跡”,背面“仙女遺蹤”,,雄奇雅健,,筆力古樸。這8個字既將江都這一龍川勝地,、仙女舊蹤點明,,讓人發(fā)思古之幽情,又將“龍”,、“仙”二字巧嵌4字之首,,自然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句。門廳與牌坊同處一條中軸線上,,形為如意,,游客一入園,即游園如意。進門廳先是一小園,,園中,,以太湖石依地勢堆疊成花臺,幾株翠竹點綴其間,,恰到好處,。園門—亡古篆“游仙”二字映入眼簾。進入園門,,西部五疊泉,,一支“玉液”從假山頂端跌落,出水處似為龍頭,。水流不斷,,水濺石響,如聞琴韻,,泉旁山黃樹綠,,溪旁仙女雕像亭亭玉立,淡裝,,素裹,,冰清玉潔。溪邊綠柳吻水,,花木蔥蘢,,把仙女映襯得楚楚動人。 沿東壁回廊前行,,一假山橫亙,,若龍而臥,東為龍首,,尾在西邊,。該假山不是追求部分象形,而是取整體氣勢,,洞曲峰嶺,,巖壑幽藏;峽谷險奇,,清泉回旋,。詩人贊其“若輕云之蔽日,若流風(fēng)之回雪”,,實不為過,。…… 仙女公園美不勝收,《唐伯虎》,、《蒲松齡》等電視劇的大量鏡頭在此取景,。著名作家瓊瑤“六個夢”的最后一個夢《青青河邊草》在這里拍攝一外景后,,瓊瑤說:“如若還有夢還是要做到仙女公園來,。
淥洋湖:淥洋湖原是沼澤荒灘,,蒿荻遍布。而今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一片綠色的長帶,,西不見頭,,東不見尾,北不見邊,。蔥綠,、透亮、厚重,,恰如一道綠色屏嶂,。夕陽的金光灑滿綠帶,無“大漠孤煙直”的蕭瑟,,卻有“長河落日圓”的雄壯,。不過這奔涌翻騰的長河是那蔥蔥郁郁的綠色林帶。 此地總面積15.3平方公里,,地形如釜,,四周高、中間低,,周圍有16.5公里的圩堤環(huán)抱,。這里水資源豐富,村村有魚池,,整個魚池面積有300多畝,,水產(chǎn)養(yǎng)殖場的面積達1300畝。1976年秋天,,省,、市、縣土壤和林木專家對淥洋湖荒灘進行了綜合論證,,認為這里雖然是荒灘,,但水生、陸生動植物極為豐富,,如果植以茂盛的林木,,這里將成為鳥類、野生動物棲息,、繁殖的良好場所,,成為荒灘上的綠色銀行。經(jīng)過20多年的建設(shè),,原來的荒地已發(fā)展成林場,。如今的水杉、池杉林590畝,苗圃110畝,,果樹87畝,,竹林20畝,農(nóng)田358畝,,活立木蓄積7820立方米,,林木覆蓋率41%。如今池杉林和果木園中,,林濤起伏,,鳥雀啁啾,蛇游兔竄,。這里濕地鳥類,、森林鳥類,約有數(shù)百個種類,,隸屬13目20科,,其中東洋界鳥類21種,古北界鳥類28種,,廣布種鳥類30種,,屬國家保護的有10多種。那灰的是喜鵲,,棕背的是伯勞,,通體金黃、只有黑枕的是黃鸝,,一眼睛睜,、一眼睛閉的是貓頭鷹。池鷺是不怕人的,,常在人面前悠閑地散步,;而蒼鷺似乎特別高傲,在遠處邁著紳士的步履,。樹梢上鳥巢一個挨著一個,,而樹下則不時看見野兔竄過;黃鼠狼常常是兩只前后相隨,,而水獺則探頭從水中出來,,一有風(fēng)吹草動則立即游向遠方,這是一個飛禽走獸的自由世界,。1985年8月,,淥洋林場成為鳥類和野生動物的自然保護區(qū)。1981年,,這里的大袋蛾和刺蛾曾成災(zāi),,保護區(qū)建成后,,林內(nèi)幾乎找不到一只害蟲。因生態(tài)效益而帶來的社會效益也是可觀的,。正因為如此,,林業(yè)部、林科院的專家,,印度、尼泊爾等國林業(yè)代表團來此地考察,,北京電影制片廠還把淥洋湖拍成了電影,。放眼未來,淥洋保護區(qū)已制定出規(guī)劃,,增加游覽景點,,點綴園林建筑;建立標本館,,展示保護區(qū)的鳥類和野生動物標本,;建成森林公園化的自然保護區(qū),建成規(guī)模較大的沼澤平原鳥類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
龍川廣場:龍川廣場坐落于江都城區(qū)中心西南角,,是引江風(fēng)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全省一流的“城市客廳”,,總面積10萬平方米,,在功能區(qū)域劃分的基礎(chǔ)上,整體與局部都體現(xiàn)了“龍川文化”的精髓,,聚合“龍之魂”,、“川之韻”的豐富內(nèi)涵,融入現(xiàn)代化表現(xiàn)手法,,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巧妙揭示了“龍”、“水”,、“綠”的主題,。
下沉式廣場北首主入口處有一天然臥石,上刻有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沈鵬題寫的“龍川廣場”四字,,水由石下涌出,,沿“龍川”逐層疊落,注入廣場中心的“龍池”,。“龍池”內(nèi)設(shè)音樂噴泉,,在此可以觀賞到隨音樂節(jié)奏自然形成的壯美景觀。“龍池”中心設(shè)置廣場主題雕塑——“龍騰”,,采用抽象和寫實相結(jié)合的現(xiàn)代雕塑手法塑造,,重30多噸,,外蒙不銹鋼,總高21米,,寓示著“龍川勝地”21世紀美好的未來,,是整個廣場空間的構(gòu)圖中心和視覺中心。“龍池”周圍為廣場活動場地,,呈三環(huán)式,。內(nèi)環(huán)總面積2000平方米,寓意新千年的到來,。其綠化池壁為四組側(cè)臥浮雕,,每組高1.5米,長30米,,用“雪花白”石材雕刻,。《仙女傳說》記載著杜,、康二女拯救百姓的歷史故事,;浮雕結(jié)尾處還復(fù)制了懷素手書《圣母碑文》,顯現(xiàn)出一種古意盎然的美感,?!豆乓仫L(fēng)流》描繪了江都境內(nèi)歷代名人志士的肖像,個個氣宇軒昂,。江都境內(nèi)的名勝古跡以及謝安治水,,岳飛退金兵等故事,也用浮雕的形式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來,?!洱埓〝垊佟吠ㄟ^對市區(qū)芒稻河沿線歷史上的名勝古跡和現(xiàn)代的城市風(fēng)貌的描繪,反映出市區(qū)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當(dāng)代建設(shè)成就,?!兑鸥琛窛饪s了江都的歷史、人文,、名勝古跡,、自然風(fēng)光,展示了江都作為“魚米之鄉(xiāng)”,、“花木之鄉(xiāng)”“絲綢之鄉(xiāng)”,、“建筑之鄉(xiāng)”以及水利樞紐、電力樞紐,、交通樞紐的特色,,使人們在清雅的環(huán)境下體味歷史,感悟人生,。廣場中環(huán)總面積13320平方米,,寓示江都市域面積1332平方公里,,由龍柱和大色塊綠化構(gòu)圖組成。矗立著的12根龍柱石雕,,通高6米,,柱頭為青銅澆鑄的上古、商,、春秋,、戰(zhàn)國、漢,、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2個時期較有代表性的龍型,柱體由整塊花崗巖雕刻,,上有相應(yīng)年代的代表紋飾和簡要說明,,揭示了千年以來龍的歷史和“龍文化”變遷。外環(huán)平均半徑108米,,寓示江都108萬人口,。設(shè)有大型水利浮雕“水之魂”,畫面長30米,,高4米,,線條生動優(yōu)美,圖案古樸雅致,,以“水”為主題,,以黃河、長江,、淮河及京杭大運河水系為主線,,薈萃我國著名水利工程的成就,從大禹治水到今日長江三峽工程盡現(xiàn)其上,。廣場西南的音樂臺,,可容納1200名觀眾,專供群眾文藝演出或團體活動之用,。舞臺的設(shè)計以圓為母題,,直徑16米,像珍珠似滿月,,有水池環(huán)繞四周,,設(shè)一小橋與廣場相連,,這是運用了北宋時“魚沼飛梁”的設(shè)計思路,表現(xiàn)了古典文化韻味,??磁_16級,一圈圈弧形看臺匯聚成一首韻律感極強的樂曲,。整個看臺似一個河蚌,,舞臺似一顆珍珠,取“玉蚌獻珠”之意,,構(gòu)圖完美,。與音樂臺東西相對的,是具有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三層觀光樓閣,,它位于廣場制高點,,南可遠眺引江水利樞紐風(fēng)景,西可俯視廣場全貌,。每層觀景處均為開敞式,,為游人提供良好的觀景空間,是一個絕佳的城市望點,。俞致貞,、劉力上藝術(shù)館位于廣場東南側(cè),毗鄰觀光閣,,是一座圓形主體和扇形單元組合而成的建筑物,,簡練中求豐富,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穎莊重的展覽空間,。龍川廣場的人防工程則在東北角,,呈“L”型布置,與音樂臺遙遙相對,。北端入口全部以玻璃和鋼結(jié)構(gòu)制成晶瑩剔透的密檐金字塔型,,造型十分別致。綠色是廣場的基調(diào),。廣場綠化面積7萬平方米,,采用了流線形水波紋圖案造型以及大色塊的綠化構(gòu)圖,花崗巖和各色卵石鋪就的曲徑蜿蜒其間,;移栽了香樟,、桂花、石楠等150多株古樹名木,,其中桂花樹齡在百年以上,,最長的達365年,形成了“自然,、簡潔,、明快”的綠化風(fēng)格,,凸現(xiàn)了“花木之鄉(xiāng)”的特色。夜景新穎,、亮麗,、柔和、迷人,,整個廣場共裝燈752盞,,從意大利進口的“城市之光”,采用最先進的顏色漸進技術(shù),,渲染了“龍騰”的立體感,,凸現(xiàn)了個性。先進的“椰樹燈”,,白天是仿真椰樹,,夜晚通體發(fā)光,增加了廣場豐富的色彩感和立體層次感,。“禮花燈”處理成“星光閃爍”的動態(tài)藝術(shù)效果,,增強了視覺的沖激力。再匯以星羅棋布的草坪燈,、高桿仿生庭園燈等燈組,,使整個廣場在燈光的輝映下流光溢彩,,令人流連忘返,。信息來源:www.kixlkop.cn